調伏煩惱,從「覺察」開始!
我們會認為自己不太可能造大惡業,不殺人、不殺狗、平時也不與人吵架⋯。感覺自己一天中,沒造什麼太大的惡業。但如果仔細觀察內心,就會發現,我們其實經常生起煩惱。
例如,有人在我面前讚美某人,可能就會稍微升起不舒服的感受。或嘴上說這人很好,卻在後面加上〝但是〞。比如說「這人很有錢,但是⋯⋯」、「他很有才華,但是⋯⋯」,諸如此類。
為何會加上〝但是〞?
因為我們內心摻雜很多貪與瞋,有很多不堪能的煩惱心,會使我們產生各種非理作意。
為何會如此?是因為不認識煩惱的緣故。
譬如:我與某人感情很好,有天突然發現,他與我討厭的人開始親近。此時內心就產生了轉變,認為:「他人很好,但是怎麼跟那個人在一起?」內心開始非理作意。當內心這些想法生起時,其實就已經有惡業產生。
《心類學》中闡述各種不同的心所,其中也說貪、瞋、慢、疑等各種煩惱,為何需要表述這些煩惱心?是為了使我們了解、認識「煩惱」。唯有我們了解、認識煩惱行相,覺察到心續生起的煩惱,才有機會調伏煩惱。覺察到自己的過失自然就變得謙虛,慢心的力量也會減弱,如此便更能將煩惱調伏。
就如同中觀論述中闡明___
我們必須先認識我執,唯有認識我執後,才有辦法破除我執。如同打靶或發射飛彈,首先必須清楚目標在哪裡,然後才有可能無誤擊中目標。
摘錄自 熹嘉仁波切教授《入菩薩行論釋.佛子正道》 / 妙法樂苑佛學會 合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