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無修心,他人過失,會成為自己的惡業?
我們的心不只會看到他人的過失,而且還不由此感到滿足,會忍不住想要告訴別人說:這個人有多麼不好。
一開始可能只是告訴一個人,但這樣我們會得到滿足嗎?不會!於是我們忍不住又去告訴第二個人、第三個人……久而久之我與身邊熟識的人,也樂於談論他人的各種過失。
經常在討論他人過失,這不僅浪費時間,也因此造不少惡業,擾亂他人的內心?從觀察別人過失後,乃至過程中,都無法造善業,這是「心」被煩惱控制時,自然會產生的相狀。
煩惱還有一個最大的特色—
當我很想吃某一種美食時,雖說有貪心,覺得這個好吃,那個也好吃,什麼都想要吃,但我的肚子是「色法」,它是具形色物質,容量也有限,超過容量時就會承受不住,但我們的「心」不是如此,無論生起多少煩惱,煩惱如何強烈,我們「心續」中都能將其全部容納,給予越多的煩惱,它就能吸收越多。
我分享自己的經驗,你們也可以一起觀察自己。我以前很容易生氣,當格西後還是很會生氣。弟子、學生、小沙彌,有時候勸說教誡還是不聽,不好好的學習,我就修理他,但發現即使修理他也不一定有用。
於是我觀察自己—
早上因為一位小沙彌做不對,我生氣;中午另外一位也做不對,我也生氣;下午還有一位做不對,我再生氣;晚上再有一位也做不對,我還是生氣⋯於是我整天就一直生氣。晚上檢查自己內心時,心想:「哇!我的心怎麼了?」早上生氣、中午生氣、下午生氣,晚上也生氣,這樣類推一年360天,就天天生氣,那不就心累360天?自己生氣是自己不舒服啊!
開始審視自己—
自己學習佛法很多年,而且又是一位格西,也學五部大論很久,如果自己不謹慎小心,今天生氣、明天生氣、後天生氣、一個月生氣....那我怎麼可能快樂?內心又怎麼會舒服?自己修行到底修到哪裡?所以,我從今天開始不再罵小沙彌,好好勸說,如果他暫時不聽勸,我也沒辦法。這是我自己的經驗,雖然這是一段笑話,但其中的含意就是我們應當修心。
同樣的,我們今天因為某人而生氣,甚至罵他,然後向第一個人說他的過失、又向第二個人說、再告訴第三個人,乃至告訴第十個人……,這可能就需要將近一天的時間,對不對?不僅如此,如果覺得這樣還不足夠,還要打電話繼續跟別人說他的過失,甚至用新聞資訊發布的方式,撰寫他人的過失是如何如何...。諸如此類,見他人的過失、觀察或談論他人的過失,耗費所有的時間忙這件事。這就是我們的習慣、習性,我們說自己是佛教徒,所學習到的佛法到底在哪裡?我們的修行在哪裡?學習五部大論,到底所為是何事?這真的很難!
有同學說:「當我們遭受不順意,或是見到過失時,如果不說出來,內心就是會很委屈。」是的,真的就是如此,這就是我們目前的習性。我們的習性就是不能受到一點委屈、不能吃一點虧,要我吃虧,那絕對不行。常會說:「不能吃虧,這一次一定要反擊,如果繼續下去,他就會爬到你頭上,再不處理,就是在放縱他。」就是這般,會為自己找各式各樣的理由,使自己不吃虧,不受委屈。因為沒有自我審視察覺,所以會認為「我是為你設想、我是為了你好,所以我要罵你……。」但是,其實我們的心正處於被煩惱控制,無法自主的情況中。
觀察自己的心,誠實看清自己的心到底在想什麼?我會一直去探究自己的心到底在想什麼?當我檢視自己的內心後,有一天對這些小沙彌說:「從今天開始我不會再打你們了,我也不用不好的言詞責罵你們。」更何況,這些小沙彌之中肯定有佛菩薩的化現。
如前說,我今天有六位學生,我對他們一個一個進行責罵,不知不覺原本能善用的時間就全部都耗費於罵人,最重要的是,我們自己完全沒有察覺到,自己的心變得越來越糟糕。
現在是向大家分享我自己的經驗,也希望從今天開始,大家都能減少講述別人的過失。一開始我們做不到完全遮止,但至少講的次數可以比以前來得更少。
這要怎麼做呢?就是透過觀修皈依與菩提心,透由一再觀修菩提心,心就會越來越趨向良善的一方。當我們想要說別人過失之前,應該去思惟《廣論》中所說的道理,為何我不要說別人的過失?因為我想要獲得利益,我不想要過患。如果我們能經常這般實踐,經久串習後,則不須刻意造作,自然而然就會變得越來越謙虛。
摘錄自 熹嘉仁波切闡釋《修心日光》 / 妙法樂苑佛學會 合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