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知識到底對誰比較好?
即便我們未作祈請,善知識方面就是具足〝任於一切時處攝受利益眾生〞的功德,因其心續中具備慈悲的緣故,無論對於任何一位有情都是毫無親疏差別,其內心沒有誰比較親密、誰比較疏遠的觀感。
因為我們心續不具備大悲,所以只會以自己的需求作為考量,於是會認為:「欸!這一位善知識好像對我還蠻好的,所以我就和他比較親近,另一位善知識好像比較不顧慮我的需求,所以我就對他比較疏遠,關係沒那麼好。」事實上,計較親疏的人是自己,對善知識來說,他們任何時處都是以大悲攝受著我們。
舉個譬喻,假使世尊現今在世,我們聽世尊說法時坐在前面第一排,世尊對我們說:「喔!應當斷惡修善。」當下我的內心會生起什麼作意?以我自已或與我類似的人來說,我們內心會現起:「啊!世尊說應當斷惡修善,這是說給旁邊那個人聽的,因為他昨天造了某個惡業,所以世尊就對他說必須斷除惡業,好好修善。」為何我們內心會有這種反應?以我(熹嘉仁波切)反思,是因為慢心。當我們聽到這個教誡時,自然地認為「噢!世尊是在教誡那個人應當斷惡修善,說給他聽,不是教誡我」。
或者,如果世尊現今在世,我邀請世尊到我家用餐,但世尊沒有蒞臨,反而赴宴另一位施主家,這時候我的內心就會立刻現起煩惱,心想:「你看看,世尊有愛惡親疏的差別,他不來我家吃飯,反而去另一人的家聚餐。」會有這樣的想法,也不能說是我們的過失,最主要是因為我們被心續中的煩惱控制,煩惱不由自主的現起。煩惱現起後,我們自然而然生起愛惡親疏之分。
因此,我們必須去思惟—
這樣子想,到底對自己有什麼好處?到底誰吃虧?真正吃虧的人最終還是自己。由於心續中現行的煩惱,而引起錯誤的認知:「你看,他就是有愛惡親疏之心。」實際善知識們並沒有這樣的過失,但我卻將其見為過失。
摘錄自 熹嘉仁波切闡釋《修心日光》 / 妙法樂苑佛學會 合十